【教育專家訪談】在移民移居前 子女教育方面需要考慮及準備什麼? (廣東話/粵語)

近年隨著香港的生活成本愈來愈高,不少人都考慮到其他地方去生活,移居移民成為熱話。不管是移民或者移居,一個家庭大人和小朋友到了新環境,要去適應的時候都會遇到很多問題。

這一集的內容會探討這方面的事情,加入我們的討論是有教育界的一位專家DAVID的。

在我們探討之前,請DAVID簡單介紹一下他的背景。

很多謝主持今天邀請我來節目讓我分享我對教育議題的看法,我本身做了10年的老師,在這10年間,我也就著教育的不同議題,例如: 親子相處等,會和不同的機構合作去做講座,分享心得。希望今天我的一些看法,可以幫助到大家在移民移居的時候,為子女入讀學校時作出更好的選擇,謝謝。

從教育方面,以你專業的角度來看的話,其實你認為在移民移居前應該要考慮和準備些什麼?

要準備的事實在十分多,但如果我講太多,大家也處理不來,所以我會簡化。我會集中講一個最重要的範疇。

透過移民移居,在新環境的教育制度下,你會有什麼期望?

這是個核心的問題。

關於學校的費用、地點及設施都是需要考慮的,但正如我之前所說,我必需要選一個最核心的問題來讓大家先處理。

透過教育,你希望子女達成什麼目標?

目標有很多個,我嘗試簡化給大家想一想,透過這個教育,你希望小朋友提升他們的競爭力,將來在社會有很好的競爭力? 還是希望他們有一個好的價值觀、生活態度、品德這方面作為出發點?

這兩個是很不同的導向。

入讀每一所學校,在香港亦然,學校會告訴你我們都是品學兼優,就是學術成績和個人成長都會兼顧,但事實上,大家都知道,到最後學校要不只注重成績,要不就只注重價值觀和心理成長,所以作為家長的你,你內心著重哪一方面多一些呢?這個是要考慮的。

在這裡,我也簡略給一些資料大家參考一下,讓大家可以有一些客觀數據來替小朋友選擇合適的教育制度。

國際上有一個機構叫PISA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 ,他們每3年為全球的小孩作一個測試,包括歐洲、亞洲和美洲,主要針對3方面: 科學,數學和閱讀能力,這3個方面其實很影響到學生的未來競爭力。他們找了一些學生每3年做完測試後,都會有專家作評估。

那我也想問問主持人,你覺得PISA這個國際研究在競爭力方面,出來的結果會是亞洲,歐洲還是美洲的學生表現會好一些呢?

其實競爭力是否代表未來在社會上的工作能力?

是的,或者可以定義為將來社會對人的需求,所以測試才會定出是科學,數學和閱讀範疇,因為專家會覺得這3個範疇是社會基本需要的,那你覺得是哪個洲或者國家是特別出色呢?

PISA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的結果,哪裡的學生表現出色?

是評估大學生還是中學生?

中學生。

我覺得還是英、美、澳,紐、加拿大等國家會好一些吧。

結果是和你想像中很不一樣。非常之好,這節目可以帶給大家一些見解。答案是亞洲是名列前芧。其實,作為香港的老師,我們會經常討論PISA的結果,我們也是會擔心的,因為香港的排名也時不時在跌,不過怎麼跌也是能穏住頭4名,所以從競爭力來看,香港的能力是一點都不低。

英、美、澳、紐經常都不在前列的,在前列的通常都是中國,台灣、日本等這些地方。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芬蘭,我們稍後會探討芬蘭。

有一個很有趣的概念能看出來,這裡其實有一個隠藏的信息。

剛剛我們講到教育的兩大方向,即是希望小朋友有很好的競爭力,或者有很好的人生觀,能夠快樂地成長。我們再看看香港,香港在數理方面曾經是第1-2名,近這些年通常排在第3-4名,還是名列前茅。但我們還是要問,主持人,你覺得香港的小朋友學習快不快樂? 求學的興趣高不高呢?

香港學生求學興趣高嗎?

我回想起我小時候讀書時,個人實際經驗來說,當然是會覺得艱苦。剛巧遇到老師有趣的,就在上課的時候睡少一點。如果遇到老師有趣又加上幽默感,那我就不睡了。如果老師不有趣,肯定是邊上課邊睡覺的。

那麼主持人個人的經驗和我在前線觀察也相差不遠的。我會觀察我自己教的學生,同時我也會和其他老師或學生交流都是如此。

香港學生整體來說,目標只是專注在考試那方面。考試以外的東西,不會感到有興趣,當然小朋友會覺得玩遊戲會比做功課開心。那我想表達些什麼呢? 正正在測試上面,香港和亞洲地區的學生分數是高的,但興趣度方面卻未必。

所以我再三強調那兩個方面導向,到底你希望你的小孩在競爭能力上很強,還是價值觀,心理和快樂上面入手,作為教育目標,這個要自己好好想一想。

所以可以拿PISA的評估來看看,如果是希望子女在競爭力上面做的好,那麼就可以朝著排名上面高的地區或者國家去作為移民移居的目的地。不過,香港其實排名確實不低,家長自己再作參考。

那如果是以品德和快樂值為目標,那又要怎麼樣去選呢? 如果單純從量化出來的數據,確實是很難看到的。那麼我們怎麼樣去找出這方面的國家呢? 那就要從一些教育的期刊或者報導去了解教育制度了。

芬蘭的教育制度

芬蘭在PISA的排名雖然不是頭10名,但是也會經常在排名榜上有名。主持人在這方面會否對芬蘭的教育制度有所了解?

我有聽說過芬蘭是用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聽說他們把標準固定的課程內容取消了,是一種自由發揮的制度?

是的,如果你去看一些教育報導和相關學術研究呢,他們破除了課程中固定科目的限制。

在學習差異照顧上,就是說因為一些學生學習能力強一些,一些學生學習能力弱一些,固定課程會使同班同級的學生更同步。一方面是學習能力弱的學生更容易跟得上,但另一方面,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卻不能有更大的發揮,大家最後都在同一個框框下學習。這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之間的差異會低一些,但相對上穏一些。

芬蘭的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也許可能使學生之間的成績差異變大,但整體上會使學生們學習得更快樂。

他們的模式是課程中没有科目的限制,可以是垮學科領域,學生更著重自己探究,不著重於死板的功課和考試,這是一面。而更可貴的地方是什麼呢?

有兩個條件會使在芬蘭學習的小朋友快樂一些

第一是芬蘭社會風氣對學校和老師都有信任,社會不太會質疑老師。在香港,社會會更剔挑學校和老師,甚至有些情況家長會敵視老師和對學校不信任,這會使子女的快樂值下降。

第二是芬蘭會注重合作性,他們去淡化同學之間競爭的關係,提倡學生們間的共贏,使學生在互相協作過程中有得益,這種氛圍會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的創造,在這樣的學習氣氛下成長的學生,會感到更快樂一些。而且不在校時,學生在社會上願意合作的態度也會好一些。

所以芬蘭這個例子會讓大家思考下,如果以子女教育來考慮移民的話,是否有這一類教育制度的國家更適合小朋友。

很多時候香港的家長想到要移民就是覺得香港的讀書壓力太大了,移民後能讓小朋友更開心一些,不過如英國,實際上學生在那裡的學習上,學生之間競爭壓力也可能不少,所以要想清楚到底是想朝哪一個方向讓小孩成長,然後看哪一個國家有相對應的制度來選擇移民移居地。

其實在思考教育方面,和思考其他方面,例如投資是不同的。投資可能1-2年時間就看到結果,但教育是起碼5年以上才會看到結果,當我們等了足夠時間看到教育初步結果時,卻很難在那時候再去隨便選擇其他的教育方式來影響未來的結果。

雖然有時候一講到競爭力或許帶有一些功利心態,例如讓小孩在香港接受香港制度的教育,假如到了升大學時,在香港考的分數不夠升讀香港的大學,到時候要考慮海外升學,在銜接上能否順利都是要想的。另外,小朋友在某一個國家或地區學習後,培養出來的一些能力和態度,是否會在未來國際工作競爭環境中適應。例如,若子女他日會回到像香港這樣的工作環境,到時又能否適應。香港人在工作競爭這方面是比外地更進取一些,香港長大的人普遍求力爭上遊,而其他地方的人未必太追求這方面,這些態度也會影響小朋友人生怎麼走。

當然小朋友的人生是他們自己去選,不過在小朋友未有足夠的心智去選的時候,家長也不可能完全放手不管,不去想這一方面。

一旦做好計劃就能夠在移民移居之後 擁有美好的新生活

在這裡稍為補充一點,以往我們也在節目內容討論過移民移居的事情,講到最後,其實去或留都没有絶對的好與不好。有時候,在準備不夠的時候急著離開,到了新環境完全不適應時,也許暫時留在香港是更好一些,總之没有絶對。

如果在移民移居上各方面都顺利,唯獨是小朋友到了新環境完全不適應,小朋友變得很不快樂,到時候要走回頭便會大失預算。

所以只要計劃得好一些,就能夠擁有美好的移民移居新生活。

Leave a Reply